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正文
摸准行业需求,培养“接地气”人才
2020-03-27 15:16   中国教育报 审核人: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日前发布了14份《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自2014年以来,在教育部职教中心所的指导下,共有48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完成了74份报告。此次发布的14份报告,聚焦现代农业中的现代渔业,先进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机械、模具、高分子,现代服务业中的会展、数字出版、冬季体育、医学检验,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硅材料、云计算与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摸清行业人才需求,对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提出建议。

多数行业人才供给缺口较大

14个行业报告显示,多数行业人才供给缺口较大,其中既包括发展态势迅猛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兴行业,也包括工作特殊或艰苦的渔业等传统行业,后者还面临专业招生人数下降、在校生规模较小等问题。只有模具、数字出版等少数几个行业人才供给总量基本平衡。

云计算与大数据行业报告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两个专业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被列入高职专业目录,此后招生院校数和招生规模呈井喷式发展。尽管如此,与每年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才需求缺口相比,还是远远不够。云计算平台搭建与管理、云计算数据中心运维人才尤为紧缺,高职院校这两个专业人才拥有极好的就业机会。

“从现代渔业行业来看,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比较‘接地气’,能够很好地胜任企业岗位需求,学生供不应求,人才供需比超过1∶7,企业争抢要人。”现代渔业行业报告负责人介绍说。

人才供给不仅总体不足,部分行业人才供求还存在层次结构失衡问题。目前高职和本科需求比例持续增大,与培养规模不匹配,在一些行业,已出现中职人才供大于求情况,如医学检验行业。此外,部分行业还存在着人才专业结构的失衡,如渔业和水利,人才培养主要集中于一两个专业,其他专业开设点数少、培养规模小,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

行指委建议:职业院校要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针对硅材料、互联网金融等新行业、新业态出现的新职业岗位需求,及时增设新专业。针对渔业等艰苦行业招生萎缩的现状,适应岗位绿色环保、智能化与自动化等的新变化,优化专业内涵,同时加大学生资助力度,扩大定向培养规模,提升专业吸引力。

少数专业与产业结构布局有偏差

从14份行业报告中可以看出,多数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匹配,少数存在偏差。

偏差一方面表现为专业群和企业岗位群需求的不匹配。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院校现有的专业群已经覆盖不了相关岗位群的需求。比如现代渔业,急需瞄准产业新业态,增设产业链所需的水产品储藏加工与物流、水环境检测与保护等专业方向,将专业设置范围向渔业生产链条的产后延伸。

偏差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的不匹配。这一点从在硅材料行业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硅材料制造国,硅材料产业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开办硅材料制备技术和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苏和江西,但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疆、内蒙古、云南,却没有院校开办对口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云计算大数据等行业也同硅材料行业一样,存在着这种布局上的偏差。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缺口较大,但在东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人才供需基本平衡甚至供大于求。云计算大数据行业的人才大部分聚集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贵阳、合肥、天津等大数据市场活跃地区人才供给却明显不足。

行指委建议:职业院校要对接职业岗位群需求,合理构建专业体系。开设现代渔业、智能制造机械等相关专业的院校要瞄准产业链延伸,扩大专业群覆盖面,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区域院校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职业院校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依托区域行业资源优势,制定优先发展、重点支持、适当限制的专业分类发展策略。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要更精准

当前职业岗位呈现出新技术新工艺多、复合性强、重迁移能力等特点,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以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行业为例,据报告负责人介绍,互联网金融行业从2013年开始迅猛发展,但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招生却是从2016年才开始,第一批毕业生刚刚毕业,专业设置的滞后性造成了现阶段人才供给数量的不足。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已比较明晰,但互联网金融专业目标定位却并不明确,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与企业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一些传统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但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并未对接岗位变化及时调整定位。比如现代渔业由于基层技术人员缺乏,渔业企业往往采用“技术服务+营销”的模式,需要大量技术服务型渔业专业人才,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既懂水产养殖技术,又具备技术服务能力的技术服务型人才。

不少行业企业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通用能力和应用能力。如高分子行业企业认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缺少新材料技术的获取与应用、现代管理与营销、大数据应用等职业能力,绿色化工、行业文化认同等职业素质欠缺。

行指委建议: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办专业机制,强化行业指导,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对接行业用人需求,充分发挥专业设置管理系统和人才需求信息平台作用,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行业协会、用人机构等第三方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职业院校还要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度、专业的认可度、工作的敬业度。

专业建设保障条件普遍不足

14份行业报告显示,不少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保障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

一是实训条件落后或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如职业院校中有48.39%的轨道交通实训室已经落后,设备台套数较少,实训室规模与水平都无法满足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要求。

二是工学结合有难度,不能有效开展实训教学。因资金、场地、安全等原因,许多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比重较大,企业现场实习和技能实训的频次和总课时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

三是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亟待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及专业知识跟不上企业实际要求,企业也不愿意对教师进行深层次培训,限制了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如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缺乏必备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企业因为技术保密和知识产权等因素,不愿意对院校教师进行深层次培训。

行指委建议:职业院校要加强工学结合,强化实习实训,开展好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实施和考核工作。增加专业建设投入,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力度,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升双师能力;加大聘用兼职教师数量,优化专兼队伍结构。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台,鼓励引导行业企业从职业指导、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实训实习等方面给予职业院校支持。

(记者 翟帆 通讯员 荀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