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结构性就业矛盾将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并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放眼舆论场,通过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从而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已被寄予厚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舆论探讨职教为共同富裕引入“活水”
近期的官方权威新闻发布动态中,多次强调职业培训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规划》的解读中指出,强化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系统完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规划》吹风会上介绍,培训和服务双轮驱动方面,更加重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关键要发挥职业培训的牵引作用,聚焦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经济日报》指出,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短期仍将存在较大的人才结构性缺口。还需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与培训链有效衔接。
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人才也将起到关键作用。契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可以为共同富裕持续注入人才储备上的“活水”。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农民日报》评论认为,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具有广覆盖、普惠包容的特点。随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国职业教育更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黑龙江日报》呼吁,农村职业教育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酒香也怕巷子深
职教提质培优与改善舆论环境不能“二缺一”
“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规划》受关注的另一项重点内容。《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促进青年就业;还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提质培优。同时,职业教育“上热下冷”“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仍待改善。“破题”职教困境,推动教育质量和影响力的同步提升,已形成舆论共识。
针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政策的系统谋划获得舆论认可。近年来,国家在培育工匠精神、促进校企合作、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和广东、浙江两省份以省部共建的形式探索新模式;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把“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教师企业实践等作为重点内容,也获赞将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而为了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专家建议政府、企业等多方合力。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认为,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问题,需要从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营造开源的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入手。在社会环境这一维度上,要真正确立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观念,还要营造社会平等支持不同类型人才从业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并重视媒体宣传,营造舆论环境。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建议,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分配,构建新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科技文化含金量高的职业教育。
观察当前职业教育尤其是涉院校教育的舆论生态,可窥一方面涉及教学质量、普职融通、校企实习等方面的负面舆情不断,另一方面不少校企及监管机构舆情素养欠缺,侧面上加剧了社会舆论对“再不听话就把你送职校”的刻板印象。正如业内所期,一手抓教学质量,一手抓舆论环境,只有“两手都要硬”,职业教育方能“叫好又叫座”,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新引擎。
❖政策暖风带来职教产业新赛道
教培行业“烧钱”扩张模式需警惕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不少投资者和业内人士认为职业培训“未来可期”。除《规划》外,今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系列政策,也被视为职业教育的“暖风”。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不少K12教培资本已经在转型“入场”职业教育领域。据央视财经,今年上半年,职业教育共发生38笔融资,总金额突破50亿元;澎湃号“黑板洞察”报道,仅2021年8月,教育行业共发生2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为10.35亿元,其中,职业教育赛道的融资事件为7起。财联社援引摩根士丹利预测称,从2020年到2030年的十年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将以每年7%的复合增长率迅速成长。
不过,业内对资本过度涌入职业教育市场也抱有一定忧虑。日前,网传公职类教育培训机构“粉笔教育”大规模裁员,21世纪商业评论援引内部员工采访内容称,“公司扩张时不考虑自身实际,疯狂挖人,结果造成人力成本剧增、管理混乱”。类似教培行业“融资—烧钱获客—亏损—融资”的恶性循环,在职业教育领域还需引以为戒。此外,职业培训退费难、诱导“培训贷”等行业乱象此前也曾引发关注,未来亟待进一步规范。
❖新职业呼唤“1+X”制度评价规范化
技能培训当成政企宣传新亮点
本次《规划》中,“就业扩容提质”为年内首次提出,新职业拓宽就业版图受舆论期待。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发布4批共56个新职业。以“整理收纳师”为代表的诸多新职业,其就业市场虽一片向好,却存在缺少统一从业考试和资格认证等问题。2019年,“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启动,被认为是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2020年12月,“人民在线”入围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四批名单,成为“舆情监测与分析”“媒体融合运营”“互联网内容风控”三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
针对“新职业”技能培训,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已开始探索实践共治新思路。如日前上海开设首期外卖员培训班;顺丰将为快递员进修学历提供学费补贴,“员工可持续发展保障计划”已逐步在上海落地;温州市发布首批82个项目制培训清单,将短视频制作、流媒体运营、新媒体营销、智慧物流运营都纳入其中,积极培育“数字工匠”等。《光明日报》评论称,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一个双赢甚至多赢的选择,不仅切实减轻了员工的负担,保障了员工的可持续发展,也为自身凝聚和培养了更高端的人才,减少了产教之间的割裂,同时也丰富了全社会多元的人才培训体系。
无论企业主导还是政企合作,开展新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传递企业社会责任感,还能展现在回应“新业态职业权益保障”这一社会热点上的监管创新。事关数字经济的活跃度与政务治理的人情味,相关探索及创新经验值得政企机构从战略高度上加以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