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网讯(记者沈雪梅)吴迪,南通职业大学首届物流管理专业学徒班学生。尽管还有两个多月才毕业,完全掌握仓储配送业务技能并能顶岗作业的她,已与林森物流集团正式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协议。
吴迪是校企双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受益者。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新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十二五”期间,每年为地方培养技能人才4.6万人,培训各类人员50余万人次,职业教育服务南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
试点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
2015年,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全市15所职业院校、17个项目被确定市级试点项目,其中如东县及2所学校推荐为省试点单位。
“深化校企合作,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用得上、上手快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职教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市教育局副局长姜学勤介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传统职业人才培养不同,强调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更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两年多的试点,我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双主体”育人机制日趋完善,“学训交替”“先学后训”“学训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学训交替”模式,就是学生每学期在校学习和企业培训交替进行。如东中专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教学,围绕学生(学徒)的岗位认知能力、岗位基础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三种核心指标进行培养,全方位、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先学后训”模式,指学生在校先学习基本知识理论,再进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南通卫校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第六人民医院合作的“双主体、两本位、三进阶”的康复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从传统的“4+1”模式转变为“3年(学校学习)+1年(医院课堂)+1年(临床实习)”模式。
“学训一体”模式,指学生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主要在企业学习和训练,在岗成才。南通开放大学构建的“四段四融”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学之初即走进企业参观生产流程,参加安全生产课程学习,全学段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依据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来确定,在项目岗位上进行综合技能学习,在岗位真实环境中根据师傅的指导进行演练。
来自各试点学校的反馈,现代学徒制班级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频频获奖,不少学生在企业参加并获得了有关行业技能的考证。
深化产教融合,拓展职教服务功能
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4所、技工学校12所,在校生8万余人;本科高校2所、高职院校6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在校生规模近11万人。
各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建设优势学科、品牌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现有近40个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中职学校已建成7个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和6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
南通科院与海尔集团共同投资建成了全国首家“海尔智能家居实训室”,包括智能家居体验馆、智能家居产品展示厅、智能家居工程项目仿真实训室等,总面积达800多平方米。
各职业院校普遍形成“厂中校”“校中厂”的合作格局,25所中职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订单班、冠名班、校外实习基地等,不断拓展全市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
对接产业布局和发展,全市建成6个服务“3+3”重点产业的政产学研协作基地、10个职教集团(产教联盟)。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培训产业初具规模,依托重点企业共建5个示范性职工培训中心,打造近10个品牌培训项目,全市年社会培训总量达20万人次以上。
培育“工匠精神”,成就“工匠”梦想
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各学校将培育“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每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百余项活动尽展职教学生风采。每年各类省赛、国赛上,南通学生更是连连摘得大奖。
作为全国首批公办高职院校,南通职业大学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学校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构建了校企业双线课程体系,开展学校与企业人员互聘、双向挂职,精心挑选“德技双馨”的企业人员担任师傅,言传身教。同时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文化育人作用,在专业课、实训课教学中突出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培养,开展实训场所的专业文化建设和“6S”管理;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传习,开设“非遗”选修课,组织大学生“非遗”社团,传承非遗技艺;组织江苏书画家“工匠精神”主题书画展、创新创业活动月等活动,建设“鲁班铜像”“匠心亭”“优秀校友企业家走廊”等人文景观。
办学40余年,南通职大共培养了8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每年为社会提供6000人次培训,涌现出一大批行业精英、优秀企业家和技术骨干。在不久前省政府表彰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中,教师葛维军和毕业生黄勇华、赵勇获得“江苏工匠”称号,毕业生黄剑被授予“江苏制造工匠”称号。今年“五一”前夕,葛维军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