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形态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才能让学生学到新技术、掌握真本领。威海职业学院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模拟项目多、实战项目少”、“假想训练多、真实生产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少”等问题,全面推行生产性实训导向教学改革,以职业生成教育思维重塑教学过程和师生角色,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技能,在工作中涵养工匠精神,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创新和模式创新,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重构教学环境——车间即教室
整合重组校内资源,系统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校内一切资源都是教学资源”的理念,系统梳理生产经营场所和实习实训条件,对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实训室进行系统规划和生产化改造,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35个,在学校内部创造出更多真实工作岗位,将课堂搬进车间、工场。
引进地方资源,校企共建实境教学型工厂。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按照职场情境和生产业态引入真实设备、真实产品、真实企业管理模式,打造实境化、开放式、多功能全真型实习实训基地,讲台搬到生产线上。
二、重塑教学形态——生产即学习
对接专业能力挖掘遴选生产性项目。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专业相关度、任务典型性、科技(技术)含量、工作时长、劳动强度等要素,遴选适合的真实项目和载体382个,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教学化改造和模块化设计,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对接岗位能力组织实施生产性教学。按照生产经营任务进度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特点重构教学形态,实施课岗融创融通的运行模式,边干边教边学,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岗位能力,涵养工匠精神、劳动素养、创新能力、质量意识。
三、强化“双师”能力——师傅即教师
通过项目实战,倒逼教师技能提升。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承担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共同开展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建立起实训劳动和双创实践共同体,倒逼教师不断强化新本领、提升新技能。
通过企业顶岗,强化教师能力发展。实施成果导向的教师企业顶岗培养机制,通过顶岗掌握企业工作流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研发生产性实训项目,熟悉企业管理运作规范,提高专业能力,为实训导向的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四、重组助学材料——手册即教材
按照职业能力本位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弱化教材属性,强化学材特征,按照“职业能力为本位、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构建深度学习管理系统,开发完成 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09 部,系统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开展数字教材建设。成立云教材制作中心并启动建设 31 部数字教材,运用富媒体、交互性、学习行为跟踪等信息化教与学的新技术,为学生开展高品质体验式学习提供支持。
五、改革评价方法——效益(果)定成绩
突出学生技术技能提升的效果,打破一张试卷定高低的评价惯势。实施学习成果绩点制,建立了学分互换与成绩认定机制,将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科技研发、创业实践、产品开发形成的学习成果计入学业成绩,在评先选优过程中向实战业绩突出的学生倾斜。
兼顾学生生产(学习)过程产出的效益,关注产品到商品转换的指数。实行学习过程积分制,记载学生承担的生产实践、经营服务等劳动成果,并且根据工作态度、实战时长、行为规范、工作业绩对学生进行评价。
结语
通过全面实施生产性实训导向的教学改革,用教师的真本事教给学生真本领,每个院部都出产品,每个学生都出作品,每个实训室都出成果,课堂形态发生了本质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获得感明显提升,实现了未毕业、先上岗,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好评,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威海职业学院教务处 甘晓燕 孙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