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需要分析预测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向;其次是进行相应的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最后明确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 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并设计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步骤与内容如图1所示。专业建设中师资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具体课程中的教学组织、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内容确定都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每年都要修订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这项任务主要由专业教研组负责, 但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需要专业教师进行不懈的学习和探究。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双元制”的核心
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双元制”, 是当前全世界公认的最有效、最科学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 其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也由曾经的“双元制”发展到目前的“现代双元制”。其核心不再是传统“双元制”中那些“双” (如“双地点”即两个学习地点———学校和企业, “双教材”即教学过程中的两套学习计划———学校的教学计划与企业的培训规则) , 而是以服务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教育教学目标,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德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双元制”彻底打破了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课程结构, 立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课程结构。这种以行业需求和经济发展为牵引的人才培育模式, 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创新启示。
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事业迅猛发展, 在教育部以及地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 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职业院校都开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课时比例大幅增加, 课程考核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通过过程化考核、项目化考核、终结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 最终评定课程成绩。但是, 由于受传统思维和产业发展等条件的限制, 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还较为被动, 没有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在改革实践中依然是“旧汤”加“新料”, 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没有从根本上重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难以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作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依据和准绳, 若想给职业教育“换汤”, 彻底颠覆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 首先要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并分析得出专业能力列表, 从而根据职业能力要求, 进一步设计出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 团队人员结构不合理
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常是由专业带头人或者教研室主任与骨干教师一起进行编制或修订, 部分院校也引入了专业指导委员会 (由学院或系部聘请的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以及行业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人员组成) 以及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人员。但是, 所有这些人员要么欠缺对行业的深入调研和了解, 要么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洞察与预测, 要么缺乏对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因而难以形成合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一般是通过组织1~2次会议, 讨论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常常集中在企业行业人员提出的目前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方面, 却不能直击教育教学的症结, 更不能提出解决方案。无论是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还是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成员, 都没有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考核和改进过程中, 最终方案的制定往往还是由一线教师团队完成。
(二) 行业调研不充分
当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需要修订, 作为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人员———专业教师, 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加之在知识结构、工作阅历和人脉资源等方面的限制,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 (通常为1个月) 内, 很难做到调研充分, 深刻把握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制定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的专业教师团队只有一两位教师, 在无人协助、无经费支持的情况下, 仅仅依据一些招聘网站上查询到的用人需求情况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这些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需求情况, 但仅仅是当前的人才需求状况, 而人才的培养是存在时间差的, 因此并不能通过当前的数据确定未来专业的需求状况。更有甚者, 有的专业教师对通过互联网查询到的同类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稍加修改, 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 殊不知中国地域广阔,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每个省份或区域的行业发展水平和现状都有一定的差异,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这样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不能培养出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 人才培养目标“短视”
近年来, 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越来越重视技能培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大幅增加了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 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增强,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毕业生就业率也显著提高。而实训实验课时比例的增加, 势必会压缩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 造成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欠缺, 致使高职人才的后续发展潜力受到影响。这从往届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的反馈信息中可见一斑。因此, 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基础课的科学设置问题也应引起培养方案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四) 制定方法不够科学规范
在职业能力分析与细化过程中, 需要分析与分解职业 (岗位) 的能力点。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主要采用文献法, 即从网络、图书、报刊等文献资料中进行引述。同时辅以访谈法, 即方案制定人员通过对指导委员会专家就方案设计进行访谈, 从而明确具体职业的岗位能力需求, 并结合专业教师的经验进行分类汇总。上述方法对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分析比较全面, 但是依然不够科学高效, 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质量”考核办法。没有规范的科学方法, 没有特定的监督管理团队, 而仅仅依靠专业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经验完成是不够的。分析与分解岗位能力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知识, 而专业教师大都不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 加之职业院校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时间有限, 仅靠经验和访谈得出的结论有待推敲和验证。同样,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将职业能力体系转为专业课程体系时, 也缺乏科学的实施方法和推敲验证方法。
四、“现代双元制”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启示
(一) 由权威部门统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团队
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德国联邦政府主导的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 (该部门经费由联邦政府直接拨款, 受德联邦职业教育研究部监督) 和德国州文化部长联合会KMK (各州负责教育科研与文化事务的部长们的联合机构) 负责制作框架教学计划。BIBB负责组织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包括专业的市场需求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和细化、课程体系的设计等, 并为职业学校开发课程实施的教学计划, 为企业或培训中心开发培训规则。其人才培养方案研发团队人员更加多元化, 不仅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 还包括职业教育研究人员、行业协会、企业管理人员等, 并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部门间的协调。这种由国家政府层面的研究人员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更加全面、权威、科学、高效, 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人才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更具针对性。同时, 也解放了一线教师, 使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的实施上。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 由教育部或者各省教育厅牵头组建跨学院, 融企业专家、行业专家、职业教育研究专家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团队, 为全国范围或全省范围内的职业院校相应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 由教育与行业权威部门联合主导行业调研
德国“现代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目标是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德国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社会经济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法也是其经济法下的子法。因此, 在德国“现代双元制”模式下, 行业调研也是由联邦政府主导实施的, 一般周期为1~3年。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与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行会的管理研究人员共同组成团队, 对现有的行业企业发展运行状况及劳动力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是该行业的典型代表, 或是行业研究领域的权威, 这些人组成的团队其合力可想而知。在德国行业调研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未来的人才需要情况, 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可以为未来企业和社会经济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由此可见, 行业调研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头戏, 决定着高职院校能否制定出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也决定着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合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行业企业调研。教育管理部门, 例如各省的教育厅, 要积极联系本地区行业、行会、企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高职院校等, 并从以上单位挑选专门人员组成团队, 完成调研, 形成调研报告, 并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同时, 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力素质必须超越站在讲台上教学的教师角色, 还要充当教育管理者、研究者的角色。高职学院教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团队的核心成员, 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探索各种学习和提高的路径, 积极与社会行业联系, 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 扩展职业能力和眼界, 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再者, 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院上级管理机构, 要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 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相应的资金和人员支持。
(三) 基于行业发展需求重构课程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双元制”的表面特征是两个授课地点 (学校和企业) , 两套教学计划 (学校的教学大纲和企业的培训计划) , 两种类型的教师 (学校的理论课程教师和企业实训课程培训师) , 学生的两种身份 (既是与企业签约的学徒又是学校学生) 。政府和职业教育法主要起到了监督教学过程实施和保障学生利益的作用。以上这些是传统“双元制”和“现代双元制”都具有的特征。而现代课程体系设计的职业导向特点是“现代双元制”区别于传统“双元制”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完全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驱动, 以企业项目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即依据项目需求进行理论课程的设定和教授。在“现代双元制”的教育教学中, 占主导地位的不是学校而是企业, 学校是为企业服务的。由此可见,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计是继行业调研后的第二个重点和难点内容。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员工的成长路径相匹配, 专业设置对应企业员工的学习领域, 课程设置满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能力的培养。
(四) 引入科学方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德国职业教育常常采用DACUM (Developing a Curriculum) 方法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从而开发出对应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该方法以“故事板”作为道具, 由相关人员组成团队, 对某个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养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在故事板中罗列出来, 并由专门团队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 再通过分析得出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DACUM实施过程中, 关键步骤为团队人员的构成和组织。首先, 进行头脑风暴的团队人员均为精心挑选的目标岗位的优秀员工, 包括一线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以及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 他们本身均具有行业标签, 对本专业岗位工作非常熟悉且成绩优异, 深刻认识并理解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另外, 在头脑风暴实施过程中, 要有DACUM专业人员进行组织、引导、支持、调整等, 制定DACUM相关工作步骤及对应的时间表, 形成整个头脑风暴工作计划, 以保证头脑风暴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我们在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需要借鉴这些先进、科学的方法, 并严格按照该方法进行实施。作为建设团队的主要成员———教师, 需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协同作战, 在专家指导下组织实施。对于比较容易把控的步骤, 教师团队可以独立完成, 专家只提供答疑;对于相对难控制的步骤, 需要专家亲自组织实施, 教师团队进行配合。有关专家和相关机构的聘用则需要学院或者省教育厅实施遴选。另外, 在各种先进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有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大力配合。因此, 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认真倾听企业的建议, 做企业信赖的伙伴, 引导企业认识校企合作的长远利益, 愿意与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作者/陈维华 董丽娜 通讯员 李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