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经纬>>正文
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研究
2019-11-21 09:50 吴小军  中国高等教育 审核人:

东南大学

要:

      培育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 高校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 在充分认识加强学风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之上, 以先进理论为指导,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拓宽培育思路, 强化培育重点, 提升培育实效。

关键词:时代; 学风; 高校; 培育;

基金: 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18SZC 3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风建设主要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治学作风和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 它是高校学生和教师群体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教与学的长期交互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问题, 还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素养及弘扬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的基本内涵和战略地位

学风是一种氛围, 是求知者治学态度、认识方法的综合表现, 是人们的理想、志向在学习上的反映, 是一种行为习惯, 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学风的养成既有外在因素, 如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等, 也有内在因素, 如学习态度、治学精神等。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实践中, 学风是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 通过全校师生的意志与行动, 逐步形成和固化的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且影响着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 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对高校来说, 学风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求学之风和治学之风。求学之风主要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和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和行为表现。它可以看作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折射, 即学生对科学知识、学术和真理是否充满兴趣, 是否具有求学的坚强意志, 是否具有热爱的情感等。学风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志向的远近、情趣的高低、毅力的大小。治学之风主要包含教师的学术风气和教育管理者的政风。它可以看作是治学者道德素质的反映, 即治学者在治学过程中蕴含什么样的个人动机, 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目标, 期待什么样的社会前景等。这些蕴含在学风建设中的治学动机问题, 无疑与治学者的道德素质紧密联系。高校学风建设是求学之风和治学之风的有机结合, 治学之风作用于求学之风, 求学之风是治学之风的终极反映, 优良学风的形成对于求学者和治学者均有相当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 是大学的立校之本, 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及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 培育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 培育优良学风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这项系统工程中, 培育良好学风是关键环节。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其次, 培育优良学风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新时代, 高校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开拓型、创造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 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而优良学风能够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精神、磨炼学习意志、提升锐意创新能力。培育优良学风, 有利于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塑造良好的观念环境、制度环境、管理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再次, 培育优良学风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需要。高校是传播先进思想的主阵地, 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 优良学风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前提条件。通过加强学风建设,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最好体现。最后, 培育优良学风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大学阶段是学生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良好的学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培育优良学风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培育良好求学之风和治学之风, 首先应当对学习的过程、学生的认知风格及学生学习认知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学风养成。

学风建设主要可应用以下几个理论。一是人本主义认知理论, 它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 教师的作用是提供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它对高校学风培育的指导作用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诉求;强调把学生当成增长智慧的常青树来培养, 而非灌输知识、将学习停留在知识的积累阶段。二是社会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强调知识的建构具有社会性, 学习者身边的人能够提供给他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经验, 并能够帮助他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它对高校学风培育的指导作用在于:要重视营造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约束力。三是情境认知理论。该理论更多地关注社会、历史、人文等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它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参与实践。它对高校学风培育的指导作用在于:重视创设认知情境, 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帮助学习者进入虚拟的仿真情境, 激发学习动力。四是分布认知理论。该理论注重认知过程中人际间的交互性, 即人与人之间的分享与协作, 人与技术工具之间的相互促进, 人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对高校学风培育的指导作用在于:要重视创设学习的实践共同体, 将师生间的二维认知向度转变为师生、媒介、情境间的多维认知向度, 在整个共同体认知发展的基础上, 关注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认知发展, 为学生汲取更多知识创造条件,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

学风建设应坚持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创新性原则。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教育的质量靠学风。高校学风建设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性, 要以创新的管理机制和育人机制、创新的思路和途径来推进学风建设, 进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主体性原则。培育优良学风, 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 所以学风建设需要坚持主体性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 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三是实践性原则。实践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这要求高校学风建设从实际出发,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涵养寓于做实事、办实事的教学工作中, 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中增强学风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从而使学风建设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同时,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等品质,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整体性原则。从整体来看,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单纯依靠教师、学生、某个部门或是某个方面的努力, 很难使学风得到显著改善。因此, 在学风建设中, 要树立整体观念、协作观念, 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责任机制, 充分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管理部门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将学风建设纳入一个综合管理的系统之中, 以优良作风带动优良学风。

高校培育优良学风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

高校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乐学、勤学、会学为目标, 以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为基础, 以就业为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 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学风建设思路, 加强学风培育。

1.坚持主体能动, 建立学风培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大重要主体的能动作用, 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协同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养成。

一是学校层面要重视到位, 以规划协调促进学风建设。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学风建设的基本保障。高校要把学风建设纳入学校未来发展规划, 建立高效、完善、科学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建设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管理、营造校园氛围等途径, 全面推动学风建设。具体来说, 要深化教学改革, 为建设优良学风提供动力。要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努力使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 能够满足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实行弹性学制, 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教师层面要德才到位, 以良好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中, 教风是关键, 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学术素养等对学生有着较大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来说, 一方面, 学校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把教风纳入目标考核,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要求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较高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影响学生, 做到为人师表;另一方面, 要更新教育理念, 善于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教学, 丰富教育内容呈现形式, 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是学生层面要认识到位, 自觉自主参与学风建设。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是培育优良学风的重要因素, 加强学风建设,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 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增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使命感。其次, 要建立以正面教育为主要途径, 包括座谈会、专家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和方法的长效教育机制, 帮助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最后,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发挥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引导学生培养自律意识, 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共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2.加大管理力度, 构建科学规范的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约束机制是强化高校内部管理, 促进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需要以构建约束机制为依托, 推进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 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和养成, 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做好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 有助于确保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二是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形成严格、规范、有效的考务工作管理体系, 以考风正学风。这要求高校完善考试监督流程和关于考风考纪的规章制度, 加强考试诚信教育,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违规作弊的危害性, 强化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三是健全管理队伍。辅导员队伍是骨干力量, 学校应通过定向培养、重点资助等形式, 培养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管理能力出众的辅导员队伍。四是健全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学风建设离不开有效的奖惩机制。学校要强化各类评优制度的激励作用, 同时, 对于违反学校纪律、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 也要坚决予以处置。

3.发展校园文化, 打造润物无声的教育机制

校园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培育优良学风, 高校要积极创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 以学风建设为主线, 以育人为主题的独具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其一, 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平台。例如, 可精心布置各种橱窗、宣传栏等, 完善校园人文景点;抓好学生寝室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清新、优雅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举办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扶持一批优秀学生社团, 通过社团活动来凝聚人才, 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

其二, 打造新型的学术科研平台。科研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载体,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的重要依托。高校要以丰富学生科研文化为主线, 深入研究大学生科研的特点和特色, 逐步形成本校学生科研的优势项目和基地。同时要积极开展各类学科竞赛, 把学术创新与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提高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其三, 打造先进的网络教育平台。网络教育平台是新时代学风建设的重要渠道, 也是日常教育的重要补充。高校应充分整合和开放网络教育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素质教育活动, 从而深入推进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保全, 丁三青.习近平关于高校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论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2) .

[2]彭大银, 莫钒.研究型大学学风建设的实证调研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 2014 (4) .

[3]蓝晓霞.立德树人呼唤两个根本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 2017 (2)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