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关于印发《“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工院文明〔2020〕5号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学校领导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20年6月23日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多措并举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地见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学校党委研究,现制定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具有学校特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新时代继续谱写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军工特色鲜明的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的新篇章。
二、总体规划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立德树人)、依靠“两个主体”(教职工和学生),树立“三大理念”(以生为本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全面发展理念),实施“7654321”战略,即:努力实现“七个突破”: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党建工作上实现新突破;深化职教集团体制机制改革,在集团化合作办学上实现新突破;加强以德为首的学生素质教育,在立德树人上实现新突破;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在校企“双元”育人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实施“英才计划”,在卓越技能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突破;多方共建科技服务平台,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政行企”合作共建培训学院,在精准高端职业培训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打造“六种模式”:“政行校企”集团化合作办学模式;“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模式;“五共五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招、培、就”一体化、“目标导向、分类培养”模式;“导师制”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共享共赢、精准高端”职业培训模式。重点打造“三个高地”:开放共享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性高地;开放共享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示范性高地;开放共享型高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示范性高地。重点建设“两个基地”: 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基地。全力建好“一个学校”: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
三、具体举措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实施课程育人工程,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一是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思想新理论融入课程内容。按照中央确定的课程方案开足思想政治必修课,面向专科生开设“习近平教育思想”公共选修课。二是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以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为支撑点,以示范课建设为引领,制订“个体化”的课程思政标准、建设“多途径”的课程思政实践方式、构建“可监测”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开展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养。安排教师外出研修、考察、访学、挂职和实践锻炼,学术交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四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参与国家级、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材的编写,建设一批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优秀教材,规范教材选用,定期开展教材质量评价。五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增强课程育人实效。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创新学生学习方法。严格落实随堂听课制度,开展校院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听课、同行互相听课等活动。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通过科研管理制度设计、学术诚信体系与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实现科研育人功能。一是做好科研管理制度设计。优化学校科研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育人功能。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建立科研育人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学术评价体系。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推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区域行业特色的科研品牌,形成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保障学术自由,防止学术腐败,强化学术诚信和学术自律意识,促进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每学期在学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三是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科技工作站,促进师生科研交流互动,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力培育科研创新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国防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弘扬军工精神,培养具有“忠”“毅”品性、“严”“细”作风和“精”“优”质量观念的人贯穿实践育人全过程。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按照“十到位”学生实习系统化管理模式,建立实习全过程 “八对接”信息化管理,构建以“六共、六双”为核心内涵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我院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教育培训、实践指导、政策咨询、金融扶持、技术支撑等一体化服务,实现教育、培训、实践、孵化、服务与示范等功能。四是加强实践活动,做亮国防教育特色项目。借力我院“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优势,通过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宣传,使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五是依托大学生雷锋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组织班级、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通过学雷锋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学雷锋主题班日、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无偿献血我光荣”志愿服务、交通文明劝导、关爱留守儿童、敬老爱老、环境卫生保护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主旋律,营造学雷锋的浓厚氛围,促进和带动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通过开展“文化塑魂”工程,以军工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香文化为重点,提升文化活动层次,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以军工文化为切入点,筑牢“文化塑魂”工程基础。开展以军工精神、工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座谈访谈、知识竞赛、军工文化大讲堂、观看军工文化电影、实地参观军工企业等多种军工文化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军工精神”,使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军工素质更加鲜明。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丰富“文化塑魂”工程内涵。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为两翼,通过开展“读”“讲”“演”“赛”和“展”五个重点活动,形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传统美德的良好氛围,达到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三是以书香文化为创新点,打造“文化塑魂”工程品牌。以每年一届的“读书月”和经典诵读为载体,开展图书推荐、十佳读者评选、图书漂流、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等20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打造“文化塑魂”工程的活动品牌,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和文化自信。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建立寓教于网、育人于网、线上线下一体化网络育人机制。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网用网的能力。建设新媒体工作室、网络舆情监控室,打造校院(系)两级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体制。二是提高网络文化建设水平,打造网络虚拟形象代言人—“河小工”,开展“我是中国好网民,传递青春正能量”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丰富的网络给养。三是打造高素质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队伍。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努力培育一批校园网络“红军”和志愿服务中坚力量,参与“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四是制定网络文化成果管理办法,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多措并举,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一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认真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各院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院、系、班级、宿舍四级网络工作机制。二是配备强力师资,加大阵地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参加省内外与国家级培训,大力推进专业能力提升。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力度。三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阳光护航、助力成长的积极作用。开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全面覆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发挥了心理育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活动;四级心理工作网络运行畅通,发挥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网络作用,重点排查家庭特殊、经济贫困等学生,进行持续动态预警干预;认真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管理育人理念,着力构建管理育人体系,不断完善管理育人规章制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切实提升育人质量,不断开创管理育人工作新格局。一是夯实管理育人的制度基础。及时跟踪国家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学校《章程》为基础,遵循“以生为本”理念,制(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切实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促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二是增强管理育人意识。研究梳理学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完善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和“以生为本”理念。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学生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三是持续提升管理人员能力。根据管理工作的性质和标准,针对性、经常性、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做到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在职学习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相结合,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学习时代楷模,成就出彩人生”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不断提升管理育人质量。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一是制订服务育人工作职责考核标准,把服务育人理念根植在各级岗位,通过年终表彰大会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促进后勤服务工作深入发展。开展各类节水节电节粮活动,树立师生节约意识,创建节约型校园。推进绿色校园规划和植保工作,加强爱护绿植宣传力度。二是以每年一届的“读书月”和经典诵读为载体,开展图书推荐、信息素养教育等主题鲜明的活动,调整库室布局,做好馆内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环境建设,打造“文化塑魂”工程的活动品牌,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和文化自信。三是制定医护人员培训计划,开展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以每年“世界结核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节日为载体,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等的宣讲活动;着力开设好《大学生疾病与健康》公共选修课;做好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季节性“病媒消杀”和卫生防疫工作。四是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定期开展安保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育人能力。加快校园安防体系建设,实现校园公共区域监控全覆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五是以现有智慧校园平台为依托,大力推进后勤智慧化建设,着力建设后勤服务、医疗保障、校园安防等信息门户,实现智慧后勤和信息后勤。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育人为导向,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以经济资助为核心,以励志教育为重点,坚持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相结合,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助力每位学生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一是完善工作体系。不断建立健全“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院(系)资助工作小组——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的三级资助工作机制,建立简捷、高效、科学、有序的“奖、贷、助、补、勤、减、免”七位一体资助体系。二是加强工作宣传。深入推进落实上好资助知识“两节课”、 印发致新生及精准扶贫学生“两封信”、办好资助工作宣传日及诚信校园行“两次大型活动”制度,广泛入户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温馨宣讲教育资助政策,促使家校合力激励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不断拓展诚信宣传媒介,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开展“诚信校园行”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感恩、诚信、自立、自强教育,阻断不良“校园网贷”、电信诈骗等金融诈骗行为入侵校园,为受助学生顺利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三是全面落实政策。建立动态的建档立卡家庭教育资助数据库,提高建档立卡户学生资助精准度,不断拓宽帮扶渠道,完善落实毕业生求职补贴申请、发放程序,加强对身体残疾学生的扶助,加强对心理问题、学业困难等各类困难学生的帮扶。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发挥党建工作在育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融合的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党组织育人职责。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委员会议事规则,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项督查评估,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二是建强基层组织,筑牢育人基础。实施“达标创优行动”,创建河南省和教育部“示范高校”“样板党支部”“标杆院系”。实施“领雁行动”,全面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培育一批优秀“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先锋引领行动”,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党员。三是推行“党建+”理念,建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高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建设党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社会实践、党建+创新创业、党建+技能大赛等育人平台,实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统筹、高度融合。四是深化群团改革,发挥群团组织育人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双代会制度,推进职(教)代会代表提案工作。创新教职工文体活动方式,用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占领教职工思想文化阵地。深化共青团改革,推进“智慧团建”,开展“青年大学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活动。举办学生骨干培训班,举行学生干部能力素质考试和学生干部风采大赛,打造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五是开展品牌社团创建行动。举办大学生社团骨干培训班,开展“弘扬社团文化,打造社团活动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四、预期成果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组织育人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科学化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全体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现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学校发展高质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学校建成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地。建成全国“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建成省级以上思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以上,创建省级以上思想政治工作品牌4个。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建成省级以上“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
2.弘扬军工文化,军工素质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学校在长期军工办学过程中凝炼出的“忠”“毅”“严”“细”“精”“优”六字军工精神的考评标准和监测评价办法,结合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构建以军工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扎实推进军工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为依托,高标准建设军工文化展览馆,编写一部军工文化立体化教材,对学生开展融课堂教学和情景教学为一体的军工文化教育,完善以“军工精神、军工标准、军工质量”为主要内涵的军工素质教育体系。
3.深入推进“课堂革命”,建设优质“课程思政”课程资源。课堂思政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依据行动导向建设项目化课程和任务化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强化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加快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融合,全面提高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拓展教与学的时间空间,合理采用虚拟现实、虚拟仿真等手段,有效破解“看不见、进不去、动不了、难再现”的实践教学难题。通过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推进专业特色化、课程精品化和实践真实化,教学形式呈现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从培养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建设30门左右优质“课程思政”课程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推进网络平台品牌建设,提升网络育人水平。根据网络媒体发展传播的趋势,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发挥新媒体传播校园文化、正确引导舆论、实现互动交流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大对学校新媒体中心的投入与指导。培养一批正面引导的校园红色网络队伍,打造一批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精品项目,运用师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校园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信息和数据共享度,实现教务、学工、财务、人事、后勤、图书等与师生事务相关的核心网络共融、共通、共享,建立融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一体的综合平台。开发校园信息平台的服务、咨询功能,将其打造成一个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等一体的集群化、系统化、网络化平台,逐步实现班班有网络平台、人人有网络空间、办事有网络窗口、活动有网络载体的“网上校园”格局,不断提升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育人水平。
5.健全“心理网格化”体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以学校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二级辅导站为抓手,将“心理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院(系)心理健康负责人”一体两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以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为保障,实现心理育人全过程。
6.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品牌和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利用道德讲堂,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办好“经典照亮人生”诵读比赛。持续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巡展,推动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大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以“大学生雷锋营”为依托,开展“雷锋式班级”“雷锋式学生”命名表彰活动,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组织实施校园文化规划与建设,以打造军工文化特色为重点,加强宣传阵地建设,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品牌和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五、工作保障
(一)人员配备
1.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全面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参加学校党委会。
2.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到组织部长、宣传统战部长、学工部长、武装部长、党政办主任、团委书记。
3.按照1:350的师生比,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1:200的标准,配备辅导员工作队伍。
4.思政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科研队伍,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展开研究阐释,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二)硬件设施
学校经过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和全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综合办学实力处于河南省领先行列,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等综合性排名中始终位列全国前50名。
1.学校是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成13个二级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坚持军工办学传统,以军工文化铸魂育人,建成河南省高校首家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学校隶属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已经成为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基地。建有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与应用南阳分中心、北斗导航系统南阳分中心,是全国唯一同时具备“高分”“北斗”数据与应用中心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河南省唯一具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
3.学校持续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双主体”育人、订单培养、导师制培养、技能竞赛引领、分类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专业诊改,探索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OBE人才培养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实施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模式,参与国家、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4.学校一直坚持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军工优先、军工首要,毕业生30%以上到军工企事业单位就业,河南省军工企业四分之一以上技术技能骨干由我校毕业生担任。近几年来,学校整合军工系统优势资源,成立智能制造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个、柔性制造河南省工程实验省级科研平台2个,南阳市供应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厅级科研平台16个。
5.2006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率先成立了以“省国防科工委为主导,以学校为依托,以省内外军工企事业单位、民口配套企业为主体”的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军工职教集团”)。校企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学校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建了北方星光机电学院、中光学光电学院、前进化工学院、恩大通用航空学院,形成了“价值共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共同发展”的集团化产教融合模式。
(三)经费支持
1.每年按每名党员200元的标准,给予党建经费50多万元;从2017年开始,按人均40元的标准,给予思想政治专项经费,支持思想政治工作。
2.每年资助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和课改课题40余项,经费12万元,支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3.师生志愿服务经费15万元,实践教育育人经费近500万元,用于实践育人。
4.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每年不低于50万元。
5.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每年50万元。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20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