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企业技术需求及难题汇编

发布时间:2013-06-20浏览次数:

濮阳,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旧称澶州,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与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河北省的邯郸市相邻,地处北纬35度20分0秒~36度12分23秒,东经114度52分0秒~116度5分4秒之间,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00公里。

全市土地面积为426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7%。市区土地面积255平方分里。全市总人口340.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3.32万人,非农业人口57.31万人,市区人口41.19万人。全市有30个少数民族成分,百人以上的为回族,满族,土家族,壮族,蒙古族。 濮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就在此活动,故有"颛顼遗都"之称。濮阳夏代叫昆吾国、春秋时期称卫都、战国后期始称"濮阳",秦代设置濮阳县,宋代称澶州、金代叫开州、民国时复名濮阳。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黄河中下游市商繁荣,农事发达的地方,也是南北要津,中原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传说和金戈铁马的风云,如仓颉造字、晋文公退避三舍、柳下惠坐怀不乱等历史佳话,春秋时期诸侯14次会盟、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之战"、宋辽"澶渊之盟"等历史遗迹。许多历史名人如兵家之祖吴起,一代名相商鞅,天文大师僧一行,治黄名师高超等均诞生在这里。1987年在濮阳西水泊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据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龙乡2012年在濮阳龙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希清、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朱士光分别授予了濮阳“华夏龙都”、“中华帝都”牌匾,正式命名濮阳为华夏龙都、中华帝都。"。

濮阳地势平坦,属于河冲平原,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粮棉主要产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花生等。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60.3吨。畜牧养殖业已形成肉鸡、蛋鸡、品种羊、瘦肉型猪和牛五大养殖基地,200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0.81万吨,产品远销国内外。濮阳位于中原油田开发腹地,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盐、煤等,其中石油储量10亿吨,天然气储量3000亿立方米,且油气品质优良,综合利用价值高。

濮阳是随着中原油田的开发而兴建的一座石油化工城市,是河南省确定的重点石油化工基地。建市以来濮阳始终把建设现代化的石化城做为总体目标,依托油气资源,相继建成了中原乙烯、中原大化等大型化工企业,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构成了濮阳强大经济支撑。当前,濮阳在“以工立市,以工富市,以工强市”的战略指导下,围绕扩大企业规模,拉长石化产业、产品链条,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使石化企业在行业结构、原料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得到长足发展,企业由一种产品发展为多装置、多品种,由单一的农用化工发展为化肥、石油炼制、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多门类100余种产品。

建市以来,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城市,绿化美化城市,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40.1%,绿地率3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平方米。城市绿化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林成带,呈现出“人在绿上走,车在树下行,楼房花丛卧,闹市园林中”的独特景观,展现了北方平原的园林城市特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誉为人居佳境、中原绿洲。城市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5万,人均居住面积12.1平方米。城区内城市用水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和居民生活气化率分别达到100%、88.6%和96.6%。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濮阳市。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壮大。濮阳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现已同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到2003年底,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56家。全市外贸进出口企业达到185家,出口商品发展到10大类25个品种,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石油、乙烯、肥料、玻璃制品、塑料编织和羽绒加工六大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