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交流做到“五个必”:浙江财经大学刮起师生“约饭风”

访问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07-05

“唯有美景和美食不可错过。”紧张的学习之余,浙江财经大学不少学生的课外生活总是从聚餐约饭开始的,但最近记者发现,约饭的对象已悄然从身边同学变换成了自己的老师。

原来这是一群浙财老师们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吃饭时间指导学生而带来的改变。“我一般每周都会约他们吃个中饭,对象是所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5到6个人,地点大多在学校食堂,有时也会去我自己家里。”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冯涛老师如是说道。

约饭: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

为什么约饭?“主要还是大家平时都很忙,吃饭的时间其实比较好约,而且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气氛更轻松活跃,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经常被导师约在食堂的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马思琪为我们作了解释。

最近,马思琪与几个同学一起,再次接受了指导老师郭敏的约饭邀请。师生4人来到该校文华餐厅三楼,找了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他们本次谈论的内容是课外竞赛和开题报告,郭老师不仅总结了同学们最近参加挑战杯、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情况,对毕业论文写作给予针对性指导,而且也对同学们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议。在郭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还选择了“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主题作为自己下一步学习、参赛的项目。

就在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的同时,原本在不远处吃饭的16社保班王禹同学抬头看到了曾经上过的选修课老师郭敏,于是他端着盘子走了过来,希望也能参加讨论,郭敏老师和同学们随即热情邀请他加入。由于王禹的加入,当天的约饭时间延长了半小时左右,临走时大家仍感觉意犹未尽。王禹表示,能有这样的机会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真是太好了,给人感觉是“平凡的饭菜、思想的盛宴”。

“导师有约”:挂牌服务

随着学分制改革深入推进,以及师生居住距离较远等因素影响,师生课外交流越来越成问题。怎样建立紧密的师生联系,特别是育人所要求的面对面交流指导?在教工党支部的助推下,公共管理学院在全校率先开展导师亮牌行动,即把每位老师每周在校的几个时间段固定下来,并通过挂牌让同学们一目了然。学生无需预约,就能找到老师,解决了不少同学的燃眉之急。

在导师与学生对接过程中,约饭成了很好的途径和方式。在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被学生称为“女神级老师”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费舒澜老师,也是较早将“导师有约”延伸到“饭桌”上的老师,而且还是“家宴伺候”。与其他老师相比,费老师一般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亲自下厨,为学生“洗手做羹汤”,边吃边聊,往往饭吃完了,学生们的研究思路也打开了。

一顿饭的功夫,不仅能指导学生学习科研,更能拉进与学生的关系。去年的中秋节,费老师还召集了没能回家的学生在家里一起过中秋,让同学们至今难忘。“思思厨房”的美名,也就这样传开了,不仅每年选导师时异常火爆,而且整个专业在费老师带动下也呈现良好势头,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连年攀升,不少学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

“五必约”:综合导师项目化

这几年来,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推行综合导师过程中,打破固化的选择模式,并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其他创新创业活动,实现全方位的培养。具体而言,让师生交流做到“五个必”:学业有困难,必约;思想有困惑,必约;就业要指导,必约;竞赛做项目,必约;考研出国要辅导,必约。

得益于项目导师魏遐教授的指导,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许明慧、赵亚楠很早就确立了目标方向,跟随导师深入浙江省乡村开展古村保护,助力全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并斩获大奖,毕业后他们直接从事相关工作。清晰的培养路径,让同学们少走弯路,不再迷惘。

“导师有约”是公共管理学院推进“双师双行”党建育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该学院依托党员导师等“双师”力量,不断探索“思想引领行”“实践服务行”系列活动,着力培养具有公共管理前沿知识、政策分析与制度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公共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卓越公务人才,强力打造地方政府部门和城乡治理领域的公务人才培养高地。